【村上春樹】
意識是散文,夢是詩



村上春樹寫到佐伯小姐和大島先生這一段情感的糾葛時,用了一種好像是「夢」一樣的語言來描述,往往讓人有一種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的感覺,村上春樹一直告訴讀者「隱喻」的重要性,讀者想要理解這一些段落老實講有一點喘。我們可以嘗試從佛洛伊德所提出的一些想法來理解。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在夢中的思考方式是「原本思考法則」(primary thinking process),這種思考的方式是屬於「跳躍式的思考」,起先講到謝媽媽,等一下突然又跳到了一條狗,沒有邏輯因果關係的亂跳,不受時空、空間的限制。那對著跳來跳去的思考方式要怎麼辦呢?別怕,凡是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人類做的這些夢,是潛意識裡存在的東西,只是不規則的呈現出來,我們可以藉由「拼圖」的方式把這些訊息「拼湊」出來,「解夢」的過程就是一種「訊息提煉」的過程。

「夢」的基本文法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凝縮作用」(condensation)和「轉移作用」(displacement)。這兩個概念曾經被一些影評家拿去發展電影心理分析,應用蠻廣泛的。「凝縮作用」指的是用一種影像來代表很多的成分,例如,現時最紅的廣告是「唐先生打破蟠龍花瓶」,唐先生在一次的意外中打破了老婆最心愛的蟠龍花瓶,所以就日做夜做希望可以洗滌自己的罪孽,每天擦地抹鞋,盡心盡力的服侍老婆。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夢到了「唐先生」,很有可能你已經開始對你的生存價值質疑,在你老婆或是女朋友的心中你不如一個「花瓶」,你心中怯懦等等觀念就「濃縮」為「唐先生」這個影像。

「轉移作用」,曾經引起了幾個心理學大師的論戰。假如你喜歡一個女的,她總是帶一條狗,有時候你可能會在夢中夢到你自己跟這一條狗感情很好,其實你內心的想望是「牽著那一條狗的女人」,這種作用就稱為「移情作用」,潛意識往往會經由「替代」式的方式來呈現人類的慾望。

你一定會質疑,為何夢或是潛意識這樣「龜毛」呢?可能的原因是就算是作夢的時候,我們還有三分醒,一些會破壞我們生活平衡的「情結」只好以「變裝」的方式跑出來。例如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一點點同性戀的傾向,於是為了避免落入同性戀裡,我們往往會經由心理的「防禦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 來否定它,有時候我們會對某一些話題事物本能性沒有來由的「厭惡」,其實是有很深的心理動機,我們害怕失去現有的平衡,討厭一些會帶來不快的情緒,所以先築起「濾網」。心理學家迪奧多•芮克 (Theodor Reik) 曾經對於同性戀者做了很多的個案研究,他發現很多的同性戀者並非對於異性沒有感覺,同性戀者的對於異性的愛戀會採取兩種措施:第一種是緊緊的捉住原先的同性戀人,避免被「勾走」,從這個角度來看,「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第二種方式是「污名化」或是「醜化」異性,認為對她拋媚眼的女人不正經,想睡他。

有了以上的認知後,我們回頭來看《海邊的卡夫卡》,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田村卡夫卡和佐伯小姐究竟是不是母子呢?如果是母子的話,田村卡夫卡和佐伯小姐發生了性關係,而村上春樹藉由「夢」一樣的書寫方式來處理,其實是在模仿人類「做夢」的文法,藉由宛如作夢般的情境,處理人類的「戀母情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社會規範所壓抑住的一些「情結」,藉由「夢」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

田村卡夫卡的向佐伯小姐求愛方式很特別:用「隱喻」的方式,田村卡夫卡認為「透過隱喻可以將你我之間的東西省略掉」(下冊,頁 99)。這一段的書寫我們可以理解為藉由「夢」的「基本思考法則」,藉由夢的「凝縮作用」和「移情作用」,田村卡夫卡可以「肆無忌憚」的越過一些「規範性」的東西,盡情的與佐伯小姐做愛,正如我們在夢中,瘋狂與某人做愛一樣。當佐伯小姐對田村卡夫卡說,他 15 歲,而她 50 歲的時候,田村卡夫卡卻說其實他愛的是 15 歲的佐伯小姐,她認為 15 歲的佐伯小姐還活在 50 歲的佐伯小姐體內的時候,此種說法則像是「移情作用」,「15 歲的佐伯小姐」不過只是「50 歲佐伯小姐」手上的狗,田村卡夫卡說他愛上那一條狗,其實他愛的是「牽著狗的那個人」:50 歲的佐伯小姐。

村上春樹可能是「故意的」藉由「夢」一樣的處理方式來鋪陳佐伯小姐和田村卡夫卡之間「亂倫悲劇」!人的內心潛意識深處到底有多少我們在意識層面不知道的東西,但是並不斷的以「變裝」或是「隱喻」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夢中或是生活中呢?

  「青少年基本上是孤獨的。唯有從孤獨出發,
    他才能進入與別人的關係中…
    青少年是在重複嬰兒時期的一個主要階段,
    因為嬰兒也是孤獨的,
    至少在他能夠與
    神奇的控制力之外的事物建立關係之前。
    嬰兒學會認知並樂於接受他本身以外的事物,
    而這是一項成就,青少年則是重複這項掙扎。」

    《吻、搔癢與煩悶》,頁 66

每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都需要經過形式上的「戀父」、「戀母」、「弒父」等過程。「戀母」的原因在於她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最親近的人,寶寶在子宮內幾個月就有意識了,開始會隨著母親的情緒波動,柴門文曾經畫過一則漫畫,內容是講一個懷孕的母親,因為在未婚生子,情緒波動太大,甚至於說出了「不要孩子」的話出來,孩子在七八個月的時候「胎死腹中」。「弒父」的原因在於我們必須要獨立出來,不能再仰賴家裡的仰給奧援。形式上的「弒父」讓青年開始學會孤獨的面對人生的各種課題,,從而像田村卡夫卡一樣,成為「最強悍的 15 歲少年」。

LaZo(程朗)
(01/04/2004 2:22)

(c)2002-2003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著作權, 禁止轉載或複製於其他網站或媒體.
本站所有內容與設計均受國際著作權公法保護
本文所提的各種商標、文字、內容皆屬於該相關註冊個人或公司所有.
本站最佳的觀賞解析度是 800 x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