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靈魂與黑寡婦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 一九三四年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弗洛姆定居美國並入美國籍。 弗洛姆對於希特勒以及法西斯主義等有極深入的研究。 弗洛姆認為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破壞傾向, 這種傾向是生命遭遇挫折下的產物, 人們遭遇挫折的來源有很多,有些來自生活, 有些來自社會制度。 弗洛姆更進一步的指出, 下層中產階級的破壞傾向是法西斯主義得以崛起的心理基礎之一, 希特勒訴諸於這種破壞性,並利用它來奪權。

台灣很多的政治人物往往也是訴諸於中下層階級的破壞傾向來謀權, 搞族群分裂,激化對立的態勢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政治人物藉由轉化中下階層的生活不滿為破壞傾向, 所以可以看到選舉的時候,台灣人都瘋了。 說真的,又有多少的政治人物真的是「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

這些政治人物的行徑, 讓我想起了果戈里(Gogol, Nikolai Vasilievich, 1809-1852) 筆下的奇奇科夫這一號人物。 在《死靈魂》這一部經典小說中,奇奇科夫唯利是圖, 最後竟然想到用死去的農奴戶口,來向政府貸款, 連死人都不放過的進行斂財大夢,一切都很順利, 直到過去他得罪的人出面揭穿他後,他就溜之大吉。 本質上,奇奇科夫和某些政治人物一樣,都是利用「死靈魂」來牟利。

弗洛姆所提的破壞傾向,從車臣與俄羅斯的對立中讓人看得心驚膽戰。 八月二十四日晚間,兩架從莫斯科起飛的飛機, 三分鐘內化為灰燼。據聞犯人為車臣遺孀, 因穿著穿著傳統的黑色長袍,蒙上黑色面紗,腰間綁著炸藥, 被稱為「黑寡婦」。車臣長期被俄羅斯鎮壓, 失去丈夫、情人的婦女,破壞傾向真是驚人。

關於破壞傾向,村上春樹提出了深刻的批判。 村上在日本發生了「地下鐵事件」後, 要求讀者不要毫無條件接受國家、社會、宗教所提出的「故事」, 不管是多麼合理,多麼主流而毫無爭議。 如此,個人才不會將自己交給國家、社會、宗教、或是政治人物。 村上曾經亦提出了「黑盒子」理論來解釋美國「九一一大爆炸」的心理結構, 他認為一些宗教提供了教徒從生到死的全套服務, 只要你有疑義,就有人給你解答, 而讓人生變得無比簡單,只要你相信,就可以獲得幸福、永生。 宗教就好像是一個「黑盒子」一樣,既牢固又堅硬。

或許大家會輕忽村上的警告,而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 廖賢浩去美國唸書時,吃驚的發現, 很多原先不信宗教的留學生,竟然開始成了虔誠的教徒; 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在五十歲時,有幸福的家庭、國際性的聲譽, 再加上是大地主不籌吃穿,享有崇高的地位與權勢, 但是托爾斯泰卻在此時陷入了極大的精神危機中, 托爾斯泰開始害怕自己會死去。最後,托爾斯泰在對基督教的信仰中找到慰藉。

在他信仰轉變後,寫出了第一本小說是《伊凡•伊里奇之死》, 他細膩的描述了伊凡面對死亡的過程,很明顯的伊凡就是托爾斯泰自己的寫照。 諷刺的是,一九○一年舉辦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時, 本來考慮把獎頒給托爾斯泰, 最後卻因為托爾斯泰的「泛神論」, 而將首屆的文學獎贈予法國詩人浦魯東。 托爾斯泰或許會有遺憾,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應該還是會走一遭宗教之旅。 畢竟,人比想像中的脆弱多了。

LaZo(程朗)
(02/22/2005 2:22)

(c)2002-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著作權, 禁止轉載或複製於其他網站或媒體.
本站所有內容與設計均受國際著作權公法保護
本文所提的各種商標、文字、內容皆屬於該相關註冊個人或公司所有.
本站最佳的觀賞解析度是 800 x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