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能
《村上春樹》



佛洛伊德曾經提出了「死亡本能」的說法, 他認為相對於人類「生之慾望」, 其實人類還有奔向死亡的衝動, 佛洛伊德葫蘆裡究竟賣的是甚麼藥? 關於「死」, 近代比較出名的大概就屬於三島由紀夫, 三島是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 他選擇自殺作為自己生命的終結, 在 1970 年 11 月 15 日, 三島帶著四位「檜之會」的會員衝進了東京的自衛隊本部, 挾持自衛隊的幹部, 要求對自衛隊員演說, 遭拒絕後, 切腹自殺。 三島的死, 成了日本精神醫學史上最大的懸案, 三島又是在賣什麼藥?

村上春樹對於「死亡」的論調, 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挪威的森林》裡: 死不是生的對極, 而是生的一部份。 村上對於「死亡」這個亙古的人生課題, 有一篇極為精彩的短篇小說, 是收在《神的孩子們都在跳舞》裡的〈有熨斗的風景〉, 村上曾經自嘲到, 他的短篇小說好像都沒有引起很大的迴響, 因為短篇小說比較像是「剪影」, 無法淋漓盡致, 但是無論怎麼看, 〈有熨斗的風景〉都是難得的佳作, 結構真的很工整。

順子喜歡看傑克倫敦的《To Build a Fire》, 在阿拉斯加偏遠處的雪地裡, 一個獨自旅行的男人想要生火, 如果火生不起來, 他會凍死, 順子認為這個男人是在追求死亡這個事實, 以壓倒性的東西為對象, 奮力的對抗著。 當順子在高中一年級繳交的讀書心得這樣寫的時候, 老師笑翻了, 說他第一次聽到這樣奇怪的想法。 順子覺得自己沒有錯, 錯的是大家。

順子後來遇到了三宅先生, 一個人住, 順子問三宅先生要怎樣的死法? 三宅回答說, 要關在冰箱裡, 就像是小孩子跑到冰箱裡, 不知不覺冰箱的門關了, 就在裡面窒息而死。 有趣的是, 三宅先生家裡沒有冰箱, 渴望這樣死, 但是家裡就是不敢放冰箱。 只是放了一幅三天前畫好的畫, 叫做「有熨斗的風景」, 一間房間和一個熨斗, 就是這樣的內容而已。

很怪的組合, 但是如果我們深究之下可以發現, 「冰」對上「火」, 從意象來看, 我們可以看做「冰箱」對上「熨斗」, 三宅渴望的是想死嗎? 這就像是一邊打電話給男朋友說已經吃安眠藥, 一邊吃安眠藥自殺的行為一樣。 渴望的房間是熨斗沒有冰箱的, 奇怪的是三宅為何一直做著同樣在「冰箱」裡悶死的夢呢?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佛洛伊德提出來的, 他大量的研究一次世紀大戰歷劫歸來的士兵, 發現這些士兵都常做惡夢, 患有「創傷型的官能症」, 而且做的都是戰爭殘酷的夢, 佛洛伊德解釋這是一種「強迫性行為」, 人強迫自己在夢中生歷其境, 把戰爭的創傷藉由「習慣它」, 然後慢慢的消去戰爭所帶來的的創傷和陰影, 就像是把自己關在「牢籠」裡在逃出來, 以證明自己還有控制環境的能力。

循此解釋, 我們可以理解為三宅先生根本就不是要讓自己悶死在冰箱, 而是要讓自己慢慢的習慣這種死法, 然後在現實生活就不怕了。 不過不要高興得太早, 不是所有的創傷都可以痊癒的, 所以三宅才會提到傑克倫敦有一陣子一直想自己會溺死在海裡, 而且是不小心的跌到海裡, 誰也沒有發現的死去。 最後傑克倫敦吞嗎啡自殺, 三宅先生認為絕望已經沁透到傑克倫敦的身體深處, 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黑黑的暗夜裡孤伶伶的溺死的。 也就是傑克倫敦真的是溺死的。

村上在字裡行間提出了「從死導引出生」來, 而且藉由三宅先生來體現, 跟佛洛伊德的觀察不謀而合。 人生有時候就像是在「治血癌」一樣, 要用化療把癌細胞殺死, 與此同時, 好的細胞也會被殺死, 最後要得救, 好的細胞一定要爭氣活過來, 否則真的是溺死了。 三宅很喜歡燒「流木」, 常常在海邊跟著順子兩人燒啊燒, 三宅說「流木」比較自由, 這又是相對於冰箱的「侷限性」, 「燒木取暖」相對於「冰箱凍死」, 結構真的很完整。

在《挪威的森林》裡, Kizuki 死的時候, 讓渡邊學會了一件事, 那就是「死不是生的對極, 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 關於這一段話,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首先, 雖然死是一個人生必經的階段, 但是我們還至少還可以選擇以什麼方式死! 像三島由紀夫這樣的死法, 歷史上真的很難忘記, 人們只要聽過一次, 大概就不會忘了。 三島的死留下了很多的疑點? 關於他的死存在了永遠的迷團, 死得這樣有魅力, 實在是不容易。

在 1885 年的時候, 佛洛伊德 29 歲, 當時他還沒有出名成為引領數代風騷的精神分析之父。 他在告訴未婚妻柏奈思 (Martha Bernays) 談到今年毫無所獲, 唯一值得稱頌的一件事是:燒了 14 年來累燒的手稿、信件、論文, 當然情書例外啦! 佛洛伊德為何要這樣做了呢?

後來佛洛伊德出名了, 有人要幫他寫傳記, 他很不高興, 佛洛伊德認為說, 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人性有太多幽微的部分還有待開發, 傳記寫出來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洛伊德」, 當然這個倔強的老人家最後還是答應人家幫他寫, 這時候問題來了, 佛洛伊德 29 歲以前的生活, 以及學術成就的衍生過程, 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黑洞」, 怎麼補都缺。

至此, 我們才驚覺到原來佛洛伊德真了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他的人生永遠存在著解不開的謎, 就像是三島由紀夫一樣, 如果「死」是命運的話, 人類還可以選擇怎樣死得迷人一點, 《挪威的森林》裡渡邊一直說 Kizuki 都不會老, 永遠都是 17 歲, 渡邊則是漫無目的老去。 把死當作是「生」的一部份, 然後好好的選擇「死」的方式, 成為了某一些人經營人生的手段, 唉!只是這是無法求證的事, 傷腦筋。

〈有熨斗的風景〉裡, 順子說《To Build a Fire》裡的那個旅人是在求死, 但是存在著本質上的矛盾, 矛盾的產生在於旅人想死、求死的過程是一種跟「命運」對賭的過程, 跑去一個很難生火、很難找柴火的地方生火, 努力的想辦法生火, 其實就是一種跟命運對賭的過程。 很多的極度冒險活動, 因為高度的危險性, 而使全身處於極度亢奮的狀態。

《發條鳥日記》裡的笠原 May 和把她男朋友的眼睛遮起來騎機車, 都是一種逼近死亡的舉動, 的確是很刺激, 人類的痛苦和快樂在腦中的反應區是很接近的, 痛苦的腦細胞如果放電的話, 可能波及到快樂的腦細胞, 從而產生加乘的快樂效果。 盧騷在《懺悔錄》裡面就提到, 小時候因為常被打屁股, 長大後竟然有「被虐待」的快感, 很喜歡被打屁股。 杜斯妥也夫斯基有「癲癇症」, 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 「癲癇症」是因為腦不正常的放電所致, 妙的是, 「癲癇症」會帶來跟做愛一樣的快感。 人類某一些「生物本能」是潛藏著, 有些時候當我們捫心自問的時候, 或許會被自己嚇一跳, 這也難怪富提斯 (Carlos Fuentes) 會在小說 《阿丁米克魯茲之死》(The Death of Artenmio Cruz)中說道:

 「有時我想, 沒有血和死亡是令人絕望的,
   似乎只有在毀滅和死刑圍繞的時候,
   我們才感到生氣勃勃。」

「死不是生的對極」 這一句話的第二個理解角度是:死是一種迴歸 (regression), 迴歸到了一種母體的無機狀態。 人打從一出生, 就有「創傷」(trauma), 從在子宮裡的無憂無慮被分離出來, 死被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是迴歸到這種狀態, 這樣的論調或許一般人乍聽之下會覺得有一點不可思議, 但是如果我們只要好好的審視一下自己的人生, 我們應該會發現, 有時候, 當我們遭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 我們的行為能力會有「退化」的作用, 例如, 當你遭遇到一些衝擊的時候, 男性有些行為會「退化」到青少年階段, 用「自慰」等手段解決一些壓力。 一些吵架的男女朋友, 甚至於會以小時候「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有一些心理創傷甚至會讓成年人迴歸到兒童的狀態, 柴門文曾經畫過一個天才的兒科醫生海原新也, 父親是一個大學教授, 對於小孩和妻子卻是拳腳相向, 新也的母親終於受不了離婚了。 後來新也的父親又娶了久美子為妻, 新也很喜歡久美子, 甚至於說是「愛戀」, 新也的父親有一次在打久美子的時候, 新也拿著一個木棍把父親打暈了, 沒有想到父親變成植物人,

新也是一個天才, 但是心智卻是停留在十二歲, 憑著天賦, 當上了小兒科醫生, 當然父親變成植物人後, 新也也和久美子分手了, 後來在精神醫師的撮合下, 又見到久美子, 沒有想到新也竟然昏迷不醒, 完全退化到子宮內的嬰兒狀態, 柴門文這一段故事, 是很有名的「超我」對「自我」的懲罰。 也就是新也內心的「道德原則」讓新也覺得很對不起父親, 愧疚之情讓他的行為漸漸的退化。 人終究是一種「動物」, 多少還殘留一些動物的因子, 這些因子只有在一些變故發生的時候, 才會慢慢的顯現出來。

死不是生的對極, 而是生包含在生裡面, 如果死是一種迴歸到無憂無慮的狀態的話, 死其實是生的一種方法, 就像是新也一樣, 昏迷不醒也是一種生的方法, 對於尋死的人而言, 可能死只是像是新也一樣, 永遠的昏迷不醒而已, 永遠的呆在子宮裡。

LaZo(程朗)
(01/04/2004 2:22)

(c)2002-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著作權, 禁止轉載或複製於其他網站或媒體.
本站所有內容與設計均受國際著作權公法保護
本文所提的各種商標、文字、內容皆屬於該相關註冊個人或公司所有.
本站最佳的觀賞解析度是 800 x 600